3月11日,由南京大學、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當代歐美戲劇前沿理論問題研究”課題組舉辦的“表演性理論與跨學科研究”學術研討會于南大國際會議中心召開。來自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山東大學、蘇州大學、太原理工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南京農業大學等高校的學者圍繞表演性理論和批評方法,從文學、翻譯學、藝術學、社會學、民俗學等不同學科視角進行探討。我校外國語學院曾景婷教授作為校外專家應邀參會,兩百多位師生在線上會議室聆聽并參與討論。
會議伊始,首席專家、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何成洲教授發表致辭,并對表演性理論的跨學科多維闡釋進行了介紹。研討會分上午、下午兩場,上午會議由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何寧教授主持,下午會議由南京大學全球人文研究院戴從容教授主持。南京大學成伯清教授以《虛實之間——表演何以具有轉化力》為題,南京大學戴從容教授以《“表演性理論”的意義》為題,上海交通大學都嵐嵐教授以《文藝的干預力量》為題進行發言。南京師范大學許詩焱教授、蘇州大學錢激揚教授、南京大學石可研究員、山東大學陳琳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學鄒理副教授、太原理工大學李言實副教授等專家學者圍繞文學理論的表演性轉向、文學的行動力和干預力、民俗學研究的表演性、圖像學研究中的跨媒介表演性、戲劇的表演性等前沿問題進行發言并展開熱烈討論。
我院曾景婷教授以《翻譯研究的事件性轉向》為題做了下午的首場發言。她認為,翻譯從來不是真空中產生,涉及時代、社會、歷史、文化語境的方方面面。翻譯研究要跳出西方學術話語體系的囹圄,緊密對接國家戰略需求,構建和創新中國特色翻譯學科與學術話語體系。“表演性”是一個跨學科概念,強調文學與藝術的干預性和行動的力量,對翻譯本身的生成性、建構性和施為性具有很好的理論闡釋力,能夠為翻譯研究提供批評新范式。從世界文學的翻譯傳播角度來看,翻譯傳播呈現出一種表演性特征,當把翻譯行為和譯本本身作為事件時,呈現出譯者行為和讀者接受的雙重生產過程和行動力,并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產生重要影響。從事件角度認識翻譯的本質,能夠彰顯翻譯不同于創作的獨特性,并對譯者行為、知識生產和文本閱讀等關鍵問題進行系統地價值重估,通過翻譯批評與實踐助力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外國語學院通過開展各類形式的學術交流,不斷加強與學界專家的密切聯系,著力營造濃厚的學術氛圍,提升學院的學術水平,擴大學院的學術影響力,錨準學院科研對接國家需求、融入學術主流,有效促進學科專業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