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簡介】朱彥,中共黨員,研究員級工程師,全球首艘93000立方米超大型液氨運輸船總設計師,上海海事局船舶技術規范指導專家,曾獲中船集團科技進步一等獎、中船集團液化氣體運輸船創新研發科技創新突出貢獻獎、中船集團優秀授權發明專利獎等榮譽,獲得授權和在申請專利30項。目前在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江南研究院從事液化氣船研發設計與市場推介等工作。華東船舶工業學院2002級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校友。
【船型簡介】93000立方米超大型液氨運輸船(VLAC)是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自主研發設計的世界首艘、最大的液氨運輸船,采用A型全冷式液貨圍護系統,具有完整的次屏蔽,可以滿載液氨、丙烷、丁烷等液化氣石油氣體。該型船總長230.0米,型寬36.6米,型深22.5米。采用完全獨立自主研發的新一代低阻線型,在滿載、壓載和不同比重的液貨裝載工況下都能有出色、均衡的性能表現。該船型配置了LPG雙燃料動力系統,滿足燃油燃氣運營模式的任意切換和雙模式的續航需求。船型貨艙提供專用艙燃料艙或2個C型的1000立方甲板燃料罐的不同設計方案,可以滿足不同船東的使用需求。
全球首艘93000立方米超大型液氨運輸船效果圖
逐夢深藍的起點
2002年夏末,朱彥攥著第三志愿調劑的錄取通知書,踏上了華東船舶工業學院(現江蘇科技大學)的校車。“當車輪碾過西校區顛簸的砂石路,窗外掠過青黃相間的稻田和錯落零散的農舍,我的內心充滿失落與不甘。”朱彥笑著回憶道,“直到現代化的教學樓闖入視野,食堂里蒸騰的飯菜香氣裹著宿舍樓的青春喧鬧撲面而來,我心里的陰霾才逐漸散去。”第一次班會課上,班主任朱金老師擲地有聲的話語令她至今難忘:“船舶與海洋工程是我們學校的王牌專業,全國僅有少數高校開設,你們就是中國造船業的明天。”這句話像是一道劈開迷霧的光,讓朱彥突然意識到自己“撿了個寶”,心里瞬間有了方向。
說起當年的老師,朱彥充滿感激:“胡毛字老師教學經驗豐富,李永正老師理論基礎扎實,他們總能把晦澀難懂的知識講得生動有趣。”大二搬到東校區后,面對陡然攀升的專業課難度,朱彥如海綿般拼命汲取知識——她在圖書館里啃讀船舶原理、流體力學、結構力學等專業知識,在實驗室里畫圖、測繪、做船模,還深入船廠了解船舶研發、設計與建造的全流程。經過四年努力,她帶著“成績名列前茅”“連續四年擔任班長”“實踐經歷豐富”的亮眼簡歷,成功打破性別壁壘,叩開了江南造船研發設計的大門。
談及母校,朱彥的語調里流淌著敬意:“母校賦予我的,是融入血脈的專業底氣。她不僅為我筑牢了扎實的理論根基,讓我在船型研發中能夠從容應對各類技術難題;更通過系統的課程實踐體系,讓我初入江南造船時,便能迅速融入船舶結構設計工作,逐步深入參與到船型總體研發的核心環節。”從當年校車上眺望麥田的迷茫新生,到如今在船型研發領域引領行業的“她力量”,朱彥始終堅信,是母校為她的職業理想搭建了揚帆起航的堅實港灣。
扎根一線的成長之路
初入船廠的第一年,朱彥將設計部當作第二個家:從零開始學習TRIBON軟件,對著22000立方米LPG船的藍圖,一點點搭建起船體模型。“從十幾厘米的肘板到幾十米的甲板板架,每個結構細節都在加深我對船舶的認知。那些與連續構件、止斷構件‘較勁’的日夜,不僅讓我熟練掌握了專業建模技能,更在一次次通宵達旦中,將書本上的船舶結構知識熔鑄成職業本能。”從83000立方米的超大型液化氣船科研項目,到115000載重噸散貨船、21000立方米LEG船等實船設計,每一次結構設計和計算分析,每一輪船東意見處理,都是對專業能力的淬煉,也為她日后主導超大型液化氣船的研發設計埋下了技術伏筆。
2018年,朱彥迎來職業轉折點——她從專注船體結構設計的技術骨干,轉型為需要統籌船型研發全流程的液化氣船項目經理。這一跨越不僅要求她在專業領域保持深耕,更需拓展知識維度:從船型總體設計到設備選型,從規范解讀到成本控制,她系統掌握了研發全鏈條的關鍵節點。與此同時,她需要頻繁接觸船東、中間商、船級社和設備商等產業鏈伙伴,工作重心從單一的技術圖紙轉向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如今作為在國際談判桌上自信發言的總設計師,朱彥常說:“我們既要向船東展現我們的專業和嚴謹,更要站在運營視角為船東提供創新解決方案。這場技術博弈的成敗,本質是團隊協作、知識積淀與談判智慧的綜合較量。”
自2008年至今,朱彥牽頭的研發團隊已承接12艘全球首艘LPG雙燃料86000立方米超大型液化氣船、14艘全球最大93000立方米超大型液化氣船、1艘國內首艘40000立方米中型液化氣船,以及在建的14艘全球首艘93000立方米超大型液氨運輸船。這些鐫刻著“中國設計”印記的船舶,已成為國際航運市場的標桿之作。
朱彥(右一)在海事展上講解船型特點
在挑戰中開拓新航道
當全球航運業掀起低碳轉型的浪潮,液氨作為“零碳船用燃料”的戰略價值獲得國際共識,超大型液氨運輸船作為綠色能源運輸的核心裝備應運而生。這種全冷式液化氣體船不僅能滿載液氨與液化石油氣,更承載著航運業脫碳的戰略希望。作為全球首艘93000立方米超大型液氨運輸船總設計師,朱彥面對的是一連串世界級研發難題:從中-美、中-中東等主要航線的嚴苛通航限制,到主尺度與裝卸吃水的雙重約束,尤其是液氨密度比液化石油氣高出14%的物理特性,使船體結構設計需在“毫米級”精度上平衡重量與強度,確保船型的關鍵技術指標可控。朱彥帶領的研發團隊既要突破中高速大方形系數船型的阻力與伴流優化技術,又要實現艙容最大化與快速性指標的辯證統一。更棘手的是,液氨腐蝕性與毒性帶來的安全挑戰,對材料選型、安全系統設計提出了苛刻要求。
挑戰最艱巨時,朱彥帶領研發團隊開啟“白加黑”攻關模式:在船型優化上,通過上百次阻力與伴流模擬,創新性采用艏部消浪耐波結構及槳前槳后節能裝置,實現中高速液化氣船線型多點多目標(阻力和伴流)技術優化,在貨艙艙容最大化的同時,使船舶綜合快速性能達國際領先水平,能效設計指數比基線低40%以上。結構設計中,創新性提出多種針對結構優化、工藝改善的設計思路,借助有限元分析反復迭代驗算,確保船體結構安全可靠同時輕量化指標可控。全船振動和局部振動分析、噪音分析、氣體擴散計算分析、雙燃料系統風險分析、液氨和保溫系統兼容性試驗等大量的計算分析和試驗的開展,確保了船型系統的安全可靠。針對液氨的腐蝕性,選型國產化低溫碳錳鋼材料,同時要兼顧材料性能對輕量化設計的影響,并實現液氨防腐與低溫沖擊性能的雙重技術要求。談判桌上的博弈同樣驚心動魄,面對中東ADNOC船東對甲板燃料罐布置的疑慮,朱彥從容應對:“我們不僅要呈現技術參數,更要站在船東的角度,規劃全生命周期的運營場景。”正是這種“技術+商業”的雙重思維,讓VLAC項目先后斬獲新加坡EPS、中東ADNOC與印度籍JALDHI等國際巨頭訂單,推動江南造船躋身全球首批掌握該船型核心技術的企業陣列。
朱彥(左二)在海事展上講解船型特點
截至目前,93000立方米超大型液氨運輸船已累計承接14艘訂單,合作船東包括新加坡EPS、中東ADNOC與印度籍JALDHI。其中EPS與ADNOC的首制船已于2025年3月底啟動建造,其余船舶尚處于詳細設計階段。首制船計劃于2026年上半年交付,將成為全球首艘投入運營的VLAC船型。
回望逐夢深藍的漫漫征程,朱彥向學弟學妹們深情寄語:“在專業道路上,規劃與探索需雙軌并行,實踐與積累應相輔相成。”從初入船廠的青澀學徒到全球首艘93000立方米超大型液氨運輸船總設計師,朱彥用二十年的職業生涯生動詮釋了:在船舶工業的浪潮中,既要懷揣“仰望星空”的行業擔當,更需堅守“腳踏實地”的匠心品格。她始終以沉穩進取的初心,在鋼板與海浪的交響中雕琢匠心,讓“巾幗力量”在萬噸巨輪的每個焊縫里綻放光芒,奏響船舶工業領域女性工程師的深藍贊歌。
(口述:朱彥 采訪、文字:鄒佳靜 供圖:朱彥)